2024-01-14 05:46:42 | 博考网
查大学的 专业代码 方法:
1、通过《考生报考指南》查询
《考生报考指南》上都有标注高考 院校代码 、专业代码,考生拿到学校发的《考生报考指南》后,就可以直接翻书查询。如果学院代码以及专业代码有变动,考生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
2、通过《学校招生简章》查询
考生在报考期间,收到的不同院校的《学校招生简章》中,可以明确查询到该校学院代码以及专业代码。
3、通过咨询招生办查询
考生也可直接拨打招生办电话、在线客服等方式,直接查询自己想要了解的专业代码。
4、通过APP查询
目前支付宝、微信等相关APP有开通 市民中心 “教育高考”服务,通过点击“ 本科专业 查询”的方式,可以查询到自己的专业代码。
5、通过登录官方招生网站查询
不同省市都有自己独立的招生网站,考生可通过省级招生管理部门门的网站查询,这也是最为权威的方法。
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广州体育学院代码是10585,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广州体育学院(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截至2021年5月,学校占地面积432亩。
广州体育学院创建于1956年。1960年,学校从广州二沙岛迁至现址。1963年,华南师范学院(现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并入学校。1969年,学校并入华南师范学院。1975年,学校复办,恢复校名广州体育学院。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5月,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有19个本科专业。
2022年2月,学校新增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专任教师400余名,其中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20余人,占比近八成,副高及以上职称170余人,占比超四成;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和省级优秀教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人选”、“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和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3个。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体育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新闻传播学、运动医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休闲体育学、运动医学、运动康复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新闻与传播硕士、体育硕士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3个,广东省重点专业1个,广东省特色专业1个;有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5个省部级教学训练基地,3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114个本科校外实习基地。
特色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休闲体育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新闻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新闻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
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广东省重点专业:休闲体育,特殊教育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东省高校重点研究平台6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承担一大批国家级研究项目、省部级研究项目以及委托研究项目,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奥运会科技攻关与服务一等奖、多项省部级科技优秀成果奖和一大批科学发明专利。2018年,学校获批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2项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9月,学校图书馆面积达20552平方米,有馆藏纸质图书数量71万多册,生均纸质图书81.87册;中外文报刊2300多种(其中专业原版外文期刊180多种),其中体育及相关专业期刊约占全部期刊总数的70%;购买了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期刊、超星电子图书、读秀知识库、国道外文专题数据库等电子资源;自建了本校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体育资源共享平台、中国体育年鉴数据库等特色资源;编辑出版《体育信息通报》(电子版);有电子图书数量达144万册。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5月,学校分别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泰国等20多国家和地区3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西密西根大学、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构建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与英国阿伯泰大学合作开展本科2+2学分互认双学位项目。
西安体育学院代码是10727。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西安体育学院(Xi’an-Physical-Education-University),简称“西体”,创办于1954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六所体育高等院校之一,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委),2001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院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陕西省拟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21年5月7日,学校有校本部、沣峪、鄠邑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300余亩。
国家体育总局(原国家体委)历任主要领导人荣高棠、李梦华、伍绍祖、袁伟民、刘鹏等先后莅临学院指导工作,关怀和支持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经过几代西体人不懈努力和历史积淀,形成了“诚厚俭朴、勤奋刻苦、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爱国荣校”的办学传统与特色,为国家培养造就了6万余名体育专门人才。
办学历史
1954年7月,由原西北师范学院体育系和西北体育干部训练班合并建立西安体育学院,面向西北陕、甘、宁、青、新5省(区)招生,是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和管理的体育院校之一,新中国最早建立的6大体院之一。校址设在原西北人民体育场内。
1958年,西安体育学院迁至西安市含光路。
1959年起,西安体育学院4年制本科按专项分设田径、球类、体操、体育保健系。
1962年,田径、球类、体操、体育保健系合为体育系,后与陕西师范大学体育系合并。
1977年,体育系、运动系先在陕西恢复招生。
1979年,西安体育学院恢复在中国西北五省(区)招生,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5年,院系进行调整、改革,形成了有体育系、运动系、专修科、研究生部、成人教育部、职业学校、竞技体育学校等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办学的格局。
1986年,学院获批正式成为硕士培养单位。
2001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院校。是中国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体育高等学府。
院系设置
截至2017年4月,学院有体育教育系、运动训练系、武术系、社会体育与休闲体育系、健康科学系、体育传媒系、体育艺术系、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系、研究生部、思政部、教育学院、竞技体育运动学校12个院系部。开设21个本科专业(体育学类专业7个,非体育学类专业11个),涵盖了经、理、教、文、管、艺6个专业门类。
2022年2月,学校新增体能训练专业、体育旅游专业。 博考网
学科建设
截至2017年4月,学院拥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点,2个陕西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建设项目,是体育专业硕士学位首批试点单位,2004年开始与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
一级学科:体育学、心理学
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管理学、体育艺术学、应用心理学、运动医学、课程与教学论
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点:体育学
陕西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建设项目:西部体育与区域社会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832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1人,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省师德标兵等15人,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4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入选6人,国家体育总局系统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3人,国家体育总局系统先进工作者2人,陕西省省级优势学科项目负责人、陕西省省级特色学科项目负责人、陕西省高校“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青年骨干等7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2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13年,学院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和1个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特色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
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应用心理学
合作交流
截至2014年,学院已与日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等30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关系和协作关系。
科研成果
2007年至2013年,学院承担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技部软科学科研项目3项,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82项,其中,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48项,备战奥运会科研攻关课题11项,省科技厅科研攻关课题6项,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7项等。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学院馆藏印刷型文献51.7万册,电子文献7万余件,中文现刊700余种,外文现刊56种。拥有以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系列数据库北大方正Apabiebook数字图书数据库和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等开发的多种体育专业数据库。
学校代码查询方法:
一、《报考指南》
高三毕业班的学生都会由学校统一组织订购《报考指南》这本书,书中全面的介绍了当年各个学校的招生专业、名额、往年录取分数线、学校代码等信息。
二、《招生计划》
高考结束后学校会统一发放《招生计划》,这本书里面的信息和《报考指南》差不多,也有关于学校代码等信息的介绍,对于考生来说,可以两本书参照着看,通过多方比较确定最终的报考院校。
三、官网查询
如果考生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考哪个学校,那么就可以登陆到学校官网查询院校代码。此外,考生也可以通过登录省教育考试院校的官网来查询院校代码信息。
如何查询大学的专业代码? 查大学的专业代码方法: 1、通过《考生报考指南》查询 《考生报考指南》上都有标注高考院校代码、专业代码,考生拿到学校发的《考生报考指南》后,就可以直接翻书查询。如果学院代码以及专业代码有变动,考生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 2、通过《学校招生简章》查询 考生在报考期间,收到的不同院校的《学校招生简章》中,可以明确查询到该校学院代码以及专业代码。
专业代码如何查询? 以下是一些查询专业代码的方法和步骤: 1、在高等教育部门网站查询: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部门网站都提供专业代码的查询功能。您可以访问相关高等教育部门网站,如教育部官网、高等教育信息网等,找到专业代码查询入口。 2、使用学校网站查询:如果您已经确定了目标高校,可以直接登录该高校的官方网站,在网站的搜索框中输入“专业代码查询”或类似的关键词,找到相关页面进行查询
如何知道自己所报院校的专业代码? 一共有三种途径可以查询到专业代码,分别是: 1、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或者各省教育考试院网址通过查询服务查询; 2、参考学校提供的招生资料; 3、参考《报考指南》或《招生计划》。 网上填报中,为了简便明了,以及避免一些学校的名称太过难找等问题,各个学校会把自己的学校名称、专业等编上相应的代码,这样可以在网报时更加方便。 当你在网
志愿如何查询专业代码? 省级招生管理部门的发放的招生院校专业目录,也可到省级招生管理部门的网站上查询,这是最为权威的方法。填志愿前会有一本专业目录发到考生手中,专业目录上有代码的。 在高考的专业中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代码,这个代码就是专业的身份证,代表着一定的含义,前两位代表学科门类,中间两位代表一级学科(专业大类),最后两位代二级学科(专业细分)。 考生在填报志愿查询代码时,应以当年
高考填报志愿时,如何知道自己的专业代码? 查大学的专业代码方法: 1、通过《考生报考指南》查询 《考生报考指南》上都有标注高考院校代码、专业代码,考生拿到学校发的《考生报考指南》后,就可以直接翻书查询。如果学院代码以及专业代码有变动,考生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 2、通过《学校招生简章》查询 考生在报考期间,收到的不同院校的《学校招生简章》中,可以明确查询到该校学院代
如何查询自己在校专业排名 查看学校教务处网站、向辅导员咨询等。 1、查看学校教务处网站:许多大学和学院的教务处网站会提供学生的相关信息,包括专业排名。你可以登录学校的教务处网站,浏览相关页面或者在搜索栏中输入关键词,如专业排名、学生排名等。 2、向辅导员咨询:咨询所在专业的辅导员或学术指导老师,询问关于专业排名的信息。辅导员对专业内的学生情况和排名有较为详细的知道,所在专业的排名情况或
如何查找各专科院校专业代码查询 一般可以通过所在 生源地 的教育考试院官方网站进行查看。 以陕西省为例,打开其官方的教育考试院网站,点击对应年度的招生计划进入。然后选择 高职专科 ,并输入需要相应的关键字即可查看到相应的院校招生 专业代码 。具体的查看方法如下: 1、在电脑的百度上输入陕西教育考试院,找到其官方网站以后点击进入。 2、进入到该网站以后下拉页面。 3、点击页
如何查询自己的学科评估等级? 学科等级评估查看步骤: 1、首先第一步我们打开支付宝软件。 2、然后第二步我们点击界面左上角的“教育服务”选项。 3、最后,我们进入界面后,点击“学科评级查询”即可。 学科评级标准: 学科评估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以客观评价为主”的指标体系,包括“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四
2024-01-30 11:40:27
2024-02-01 12:48:01
2024-04-09 21:36:23
2024-04-11 02:37:18
2024-02-05 01:04:18
2024-01-30 00: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