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3 17:57:08 | 博考网
戴建业之所以会被一些人说, 主要是因为部分网友认为戴建业在通过网络自媒体和各种“走穴”疯狂捞金,说话、做事无下限。
戴建业是因为传播知识在网络上走红的,但是俗话说得好“人红是非多”,很快他便在网络上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有人爆料说戴建业最近几年靠讲课和网络直播赚取了大额的资金,而他对于古诗词的讲解也并不是那么的到位、甚至存在曲解的意思。
戴建业个人简介
戴建业是湖北人,从小就十分热爱数学,曾经励志成为一名理科男,但是后来在阴差阳错的机缘下他喜爱上了古诗词,并且理想是当一名诗人。
戴建业在1977年参加高考,并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后来又考入西南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他在西南大学期间钻研的方向主要是唐宋文学,戴建业对唐诗宋词十分感兴趣,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从网红教授到被人骂,你是如何看待戴建业的呢?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而今,上一秒发生的事,下一秒就有可能见诸互联网,然后引起成千上万的阅读和转发。其中有真事,有谣言,有断章取义,有刻意引导,它们使得几乎每天都有新 网红 诞生。有的网红昙花一现,很快被大众摒弃。有的却能凭借真本事长盛不衰,频繁出现在大众眼中。
浙大的网红教授 郑强 就是其中一棵 常青树 ,他以敢怒敢言,敢作敢当的特质,吸得一大批粉,也因此成了媒体的宠儿。不过,网上那些使他走红的视频大多是没有经他授权便被人盗拍和偷录的,令他深受困扰。其中便有视频讲他的儿子两次被开除的事,他在其中表示,两个儿子没出息,就是中学教师害的。
中学教师害得郑强儿子没出息?
上面的那句话化用自一篇文的耸动标题,其实便是一种断章取义,但是它能引起一些家长的同意,一些教师的愤慨不是吗?其实郑强教授讲座中的原表述并非此意。他举例说,儿子的班规表示,违规满6次,学生和家长就要一起写检讨。他的儿子经常被记满6次违规,父子俩没少写检讨。
郑强教授表示,既然儿子经常写检讨,就证明这样的措施没实质性的效果。儿子反而会被这样的班规培养出“奴性”,认为没人会说自己,随便违规,写写检讨就好了。但是他却并未说过中学教师把儿子害得没出息的话。
郑强的儿子曾因为过于调皮捣蛋,两次被中学开除。但他没有放弃儿子,而是选择为儿子换了三所学校。郑强的儿子也并非就是没出息的学渣。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后来考上了四川大学,一个后来是 复旦大学 的高材生,他们均考上了 985大学 ,又怎能是没出息呢?
判断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郑强教授的 教育理念 是:孩子在中小学时不宜过度培养,应该自由自在地玩耍,这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有些人小时候没玩够,长大了脱离父母管教后就很容易贪玩。
但是从郑强教授为自己调皮捣蛋的儿子选择了三次学校,也能看出他其实是肯定教师对学生成长的作用的。但是媒体报道时,为了夺人眼球,标题便会刻意隐瞒其行为,而只说郑强教授表示,中学教师害得自己的儿子没出息。
有些人并不会点进来看更深层次的补充,他们若只看个标题,便会被这种断章取义误导。稍明理的人会对郑强教授产生不好的观感,糊涂的人会觉得,郑强这种有本事的教授都说学校害人不浅,要不自家不成器的孩子就不上学了吧?反正都到了打工的年龄了。
学校教育or家庭教育
对于教育,很多人都有着自己的看法。郑强不想对儿子的青少年时期约束过多,使他们显得很调皮。可郑强自己便是一个教授,他不会放弃孩子们的教育,孩子能被退学两次,他便能将他们送到学校第三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干预比较少,那就送到学校让老师来教育。他的两个孩子之所以能双双考上985,这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通力合作是有很大功劳的。
笔者也了解高考神童孙天昌的故事,他只上过3天幼儿园、5天初中,13岁就以659分考入 中科大 。只看这句话,人们估计会觉得果然有天赋的人根本不用学校教,他们自学就能成才。 博考网
但是孙天昌其实是由父母爷奶四位 家庭教师 倾心培育的,他考上中科大之前,为了适应中国的高考制度,还曾专门去重点高中接受教导,这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无缝衔接才是他缔造高考神话的缘由。
而考上中科大之后,孙天昌脱离父母管教之后,果然显得有些贪玩,他从中科大顺利毕业了不假,可成绩却不够保研的资格,也算是种对郑强教授“小时候没玩够,长大就很可能贪玩”观点的应验。
从这两个例子来看,在一个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最好是通力合作,至少也要有其中一方。郑强儿子的“父子共同写检讨”的班规恰恰表示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当学校不太好管教孩子时,他们希望家长能负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来。郑强儿子之所以屡教不改,未尝没有郑强教授放任他玩的因素在。
但对于 普罗大众 ,他们没有孙天昌全家都是教师的条件,没有郑强是教授的资本。若断章取义,忽略一句话的背景条件,信孩子小时候要好好玩。老师管不住时,他们不想承担起作为父母的教育职责,认为是老师害了孩子,自己也觉得自家孩子调皮得废了,可以打工了。那这样的后果也是自找的,怨不得旁人。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不得
回到最初,郑强教授被人误解的不光是“中学教师害了孩子”这点,他的网红观点中还有很多。但是很多都是一些人对他主旨的歪曲,甚至是恶意编造的。比如“郑强教授倡导将英语踢出高考”、“郑强教授表示把孩子送出国上中小学,就完蛋了”……这些耸动的标题其实旨在争取流量或者挑起纷争。
关于英语,郑强教授原话只是认为,我国过度夸大外语在孩子成长中的分量,是民族极度不自信的显著表现。但是这显然不如“将英语踢出高考”来得引人注目。
关于留学学生,郑强教授的原话是“那么小的学生送到国外留学,不了解中国历史,长大后怎么会爱国呢?”这话感情色彩比较鲜明,却并非没有道理。中小学时期,是培养孩子爱国精神的重要时期,这个时间段将孩子送出国,很可能影响孩子长大后对中国的 归属感 。
这样的歪曲和曲解还有很多,一些无良媒体宛如看见肉的 秃鹫 ,挖空心思歪曲郑强教授的主旨,想赚取更多眼球,也因此将他捧到了网红的位置上。
其实,这种现象很不健康。2013年,郑强参加 两会 时,曾与领导人对话教育改革。他表示西部的人才流失使得他们心中流血,别的地方“营养过剩”,西部却严重营养不足。他求助于领导人,表示了想让国家把西部高校建好,给西部孩子更多教育机会,实现他们的梦想。
郑强不认为自己是个“网红”,也曾多次辟谣。他只觉得自己是个老师,老师这种职业,一定要有饱满的激情、充满活力的眼神、高亢明亮的语言,才能让听众受益。低调确实可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但是这却是不对的,需要改变。
遗憾的是,疯狂的网络传媒却硬生生地将这个 愤青 老师捧成了网红,诸多读者观众因为耸动的标题、断章取义的表述、乃至恶意的剪辑接受了错误的信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而被煽动、被鼓噪、被利用。这不得不说是种很让人叹惋的现象。
总之,郑强教授除了被捧起来的“网红”身份外,更是一个敢于直言,说大家不敢说的真话的教授,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希望大众能擦亮眼,能分辨出那些真真假假的信息,更不要轻信“教授认为老师会害得孩子没出息”的标题。
现在网红教授一茬接一茬, 陈果 、于丹……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高楼塌,笔者却希望郑强不会成为其中一员,毕竟,郑强是直言君子,而有些常人不敢说的话,总需要人说的。
博考网(https://www.380856.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北大网红教授薛兆丰离职,是因为当网红更好挣钱吗?的相关内容。
据说北大的网红教授薛兆丰在某些知识付费平台上面已经收入几千万了,这当然要比他在北大教课的收入要高很多。
但是作为他这种知识分子,难道仅仅是看钱吗?那肯定不是的,我们不能把他离职这个结果就去猜想他一定是因为钱,就好像迪丽热巴成立工作室就一定是背叛杨幂吗?当然没有这么简单,有些事情不只是自己内心的想法,还得考虑到外界的因素。
第一,我相信薛教授是有自己内心的操守的,他作为知识分子也好,做学术也好,能够研究成这样,讲得这么好,深受大家的喜欢,和他对于知识的情怀是分不开的。我不能因为他成为了知识网红就认为他一定会膨胀,毕竟知识网红和那些直播网红、段子网红、街拍网红还是不一样的,人家不仅不粗俗,而且还是高水平。
第二。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人红是非多,薛兆丰即使讲得再好,也一定会引起争议。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尤其是在经济金融领域当中是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所以薛教授的东西一定是会引起质疑和挑战的,经济领域的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谁能说谁是权威呢?在众多的是质疑当中,薛镇薛兆丰的压力也是蛮大的。
第三,随着是薛教授的走红,难免会有很多人眼红和嫉妒,正所谓同行是冤家,这种撕逼大战只会更多。大家的背景差不多,研究的东西也差不多,但凭什么人家就能够一炮走红,可以收获巨大的名声和财富,不免让很多人眼红。
而且在这些撕逼大战当中,同行往往还能够看到吃瓜群众所看不到的专业的那一面,包括里面的内幕,所以薛兆丰大可以忽略大众的质疑,却不能无视来自一个同一水准的同行的挑衅,所以在网上你可以看到很多人说去说薛教授不行,说他各种误导,眼红他能够挣大钱,出大名的。
所以薛教授从北大离职不论他是因为受不了同事的排挤也好,还是不堪舆论的压力也好,反正他教授的身份不会因为他离开了学校就不在了。知识的把握,大众的认可,是他还能够坚持走下去的最大动力。
我是职场达人傅一声,欢迎你I的关注!
以上就是博考网整理的戴建业是谁?为什么被人称为网红教授?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博考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博考网:www.380856.com985教授简历走红,为何大家会被这一份简历圈粉呢? 因为这样的简历确实非常的出彩, 因此才会被这一份简历圈粉。这位985教授的简历在网络上走红,其实是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从简历的内容上看是一种反传统的方式,正常我们在制作简历的时候遇到的问题是需要循规蹈矩的去制作,比如从基本的学校以及工作的经历和个人能力上来填写的。从这些简历上来看的话,可以说是千篇一律,只有在一些能力上与经历上的不同,带
广西大学为什么被称为“调剂小清华”? 原本是骄傲的研究生,现在却渴望 广西大学 。如果他能适应上岸,他就充满了快乐。因此,骄傲党成功实现了角色互换,成为广西大学的骄傲。总的来说,名校出来的学生培养质量高于其他普通大学生,这是广西大学领导不能忽视的。这就是问题所在。广西大学是第一志愿,是普通高校的学生,但是转来的学生是名校的优质学生。你想要第一个志愿者还是高质量的学生?学校会做出什么样的安排
天津理工大学为什么被称为“皇家理工”? 天津理工之所以被称为皇家理工,源于其创建的历史背景和办学理念 。 清朝时期的历史背景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力衰退的局面。为了振兴国家、提升科技水平,清政府开始重视工业和教育的发展。1895年,清政府首次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其中就包括工科方面的人才。这些归国的留学生成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为何江西,广东,陕西,甘肃,福建没有以省份名命名的大学? 我们国家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有23个省,4隔直辖市,5隔自治区还有2个特别行政区。一般来说各个省都会有一所以省名为校名的大学,这些以省(或直辖市)直接命名的大学,都是本行政区内的宠儿甚或翘楚,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山东大学等,都是享誉中外的名校。 我们先来看看那些以省名命名的大学有多牛,4个直辖市以市命名的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为什么被称为“海底捞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有很多别称,但是最有名的当属“ 海底捞大学 ”这个别称。有人会感到不解,难道学校附近有海底捞嘛?其实不然,真相是中传出色的 校园服务以及众多美食 ,跟以服务周到的海底捞有一拼,所以才有此别称。让我这个大二师姐带你们一探究竟吧! 1.基础设施健全 中传有两个体育馆,一个操场,里面设有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足球场等场地,去
2024年高考难不难 2024年高考难不难如下: 2024年高考的难度将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考试科目的设置、考试题目的难度、考生的整体水平等。以下是一些拓展资料,可以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2024年高考的情况。 2024年高考的科目设置与以往相比有一些变化。语文、数学和英语仍然是必考科目,而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科目则成为了选考科目。 这意味着考生可以根据自
容易被人们称为“电工”的专业是什么?就业方向怎么样呢? 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是一个二级学科,归属于电气类。这一技术专业里边包含2个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简言之便是科学研究电的课程,包含发电量、变电器、输变电和配电设备这些;自动化:有专业的自动化技术专业,此外与各个行业融合,产生各个行业的自动化技术专业。例如与机械制造业融合,就拥有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以及自动化、与电力企业融合,就拥有
2022年高考难度会增大吗?2022为什么被称为高考最难年? 2022年高考仅剩最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考生们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同时考生和家长对于高考的难度变化也非常关注,那么2022年高考难度会增大吗?2022为什么被称为高考最难年?我就在本文为大家解答。 一、2022年高考难度会增大 吗? 按照推测来说,2022年高考 的 难度 有 可能增加。
2024-05-26 17:21:13
2023-03-16 01:48:37
2024-06-28 03:32:27
2024-06-22 20:17:02
2024-01-30 11:40:27
2024-02-02 12:23:07